祁阳新闻网4月19日讯(融媒体记者 何艳飞 伍彬彬)在祁阳潘市镇柏家村,73岁的老党员黄春河用44年时光为五位老人撑起一片天。这五位老人中,既有他的至亲,也有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舅母,他用实际行动诠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成为当地孝老爱亲的典范。
潘市镇柏家村村民黄春河:“舅娘,菜好不好吃?”
黄春河舅母杨冬秀:“蛮好恰。”
潘市镇柏家村村民黄春河:“今天晚上想吃什么菜?”
黄春河舅母杨冬秀:“我(怎么)晓得呢!”
1961年冬天,年仅9岁的黄春河失去了双目失明的母亲,生活的重担早早地落在了他稚嫩的肩上。1981年,他的父亲患严重冠心病,两个终身未娶的伯伯因年迈丧失劳动能力,而舅舅家又遭遇变故留下孤寡舅母。面对五位长辈的赡养难题,29岁的黄春河义无反顾扛起了这份责任,这一扛就是漫长的44年。
潘市镇柏家村村民黄春河:“本身我两个伯伯、舅爷以及我爸爸,这几个老人家全部都靠我啊,侄儿子女都没得,反正就是我,为了照顾这几位老人家,确实也是吃了不少苦。”
在这44年的时间里,黄春河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去田里劳作,再处理村级事务,回到家后,又要忙着照顾五位老人的饮食起居。1981年—1998年黄春河先后赡养并送走了家中的四位老人:父亲、2个伯伯和舅舅。如今,只有89岁的舅母杨冬秀还在照顾。
走进杨冬秀老人家中,一个超大的烤火床格外引人注目,这是黄春河买给她取暖用的。尽管家里陈设十分简陋,但却被收拾得干净整洁,一尘不染。1998年,舅舅卢名俭不幸离世后,黄春河不顾旁人“非血亲不必担责”的劝阻,执意将舅母杨冬秀接回了自己家中。2019年冬天,杨冬秀不慎摔伤股骨,从此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黄春河和妻子王国英成了“全职保姆”。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舅母煮饭、喂饭,洗澡,端屎端尿,走亲访友两个人从来都不能一起去,总要留一个人在家里照看。虽然辛苦,但却从未有过一丝怨言。
黄春河妻子王国英:“他说把他舅母娘接过来,我就答应了,打点他舅母娘我也支持他,屋里的事我就辛苦点,多做点,我也不讲他,赡养老人家是年轻人的责任。”
谈及舅母杨冬秀的赡养,黄春河表示她虽然不是亲娘,但我把她当亲娘看。在2019年杨冬秀摔倒前,他一年出2000元钱,他的3个小孩每人出500元,过年过节另外给钱,加起来有5000元一年了。2019年杨冬秀摔倒后,黄春河因腰椎间盘突出、心肌梗死、脑梗住院六次,身体状况大不如以前,也拿不出更多的钱来照顾舅母。镇里得知情况后,表示杨冬秀符合申请五保户的条件,黄春河便主动去为她办理了五保户,让她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
潘市镇柏家村村民黄春河:“虽然说不是血脉关系,但是还是与我父母亲有血脉关系,她还是我屋里的亲人,应该要无条件的赡养老人家,作为一个党员来说,你这点都做不到,还当什么共产党员?你自己家里的服务都服务不好,怎么服务好别人,我是这样想的,我现在对老人家都这个样子。”
如今,73岁的黄春河与家人相互扶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默默影响着身边的人。在他的影响下,村里逐渐形成了“四必访”的优良传统,即老人寿辰必访、重病必访、丧葬必访、年节必访。村里洋溢着尊老爱幼的良好氛围,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亲如一家,柏家村连续25年无赡养纠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和谐村庄。
潘市镇柏家村村支书段祁阳:“他几十年如一日不计得失,任劳任怨,先后照顾好五位老人,黄支书的尊老爱幼精神为我村年轻人作了榜样,大家纷纷向他学习。”
来源:祁阳融媒体中心
作者:何艳飞 伍彬彬
编辑:邓帅
本文为祁阳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qynews.gov.cn/content/646948/53/14887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