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两会热线]构建全国农产品价格信息平台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勇 蒙志军 编辑:redcloud 2013-03-15 09:19:03
—分享—

    【两会热线】

  构建全国重要农产品价格信息平台

  部分在湘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建立长效的稳定农产品价格机制

  本报北京3月12日电(记者 李勇)农业关乎国计民生,农产品价格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表现颇为剧烈和频繁,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产品价格波动带给农民和消费者的影响,也牵动着在湘全国人大代表们的心。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是一项需立足于开放经济和粮食安全的两大前提,理顺各类主要矛盾,全盘考虑机制设计的复杂系统工程。今天,省政协副主席、湖南大学副校长、民建湖南省委主委赖明勇等部分在湘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交建议,呼吁构建全国重要农产品价格综合信息平台,建立起长效的稳定农产品价格机制。

  农产品价格连着农民和消费者,其异动受多方影响

  “农产品价格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消费者。”建议认为,在市场规律作用下,农产品价格出现起伏本属正常,但如果价格大起大落、频繁异动,则让农民和消费者都难以承受。目前农产品价格波动所表现出的异常,主要受到供给、需求、市场、政府四个层面的多重影响。

  建议中说,随着全球总需求的复苏,国际大宗资源品,如原油、煤炭、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引起化肥、农药、燃料等农资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消费模式的变化与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刺激了农产品销售价格的波动。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及农产品从农地到最终用户的长链条加价行为,加剧了价格波动。货币供给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双重作用,也导致农产品价格偏离基本面。

  “当前,政府部门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控,仍是以‘涨什么、控什么’为主,属于短期价格干预行为。”建议还认为,从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监管调控效果上看,未能尽如人意,短期的调控措施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难以奏效。

  走出“涨跌怪圈”,“湖南实践”可资借鉴

  信息通畅才能走出农产品“涨跌怪圈”。建议认为,农产品价格波动性的基本面根源农产品本身的特殊性,长流通链条仍是目前真实价格波动的主要矛盾,信息不协调问题加剧了价格波动,政府参与市场价格的短期干预手段有限。这其中,政府应该做、值得做、且必须做的,就是立足长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尽可能发挥农产品价格信息集成、研究以及发布的信号作用,引导价格稳定,帮助科学决策。

  在“水稻第一大省”湖南,我国首个稻谷成本价格平台已经建成。代表们说,粮价到底该不该涨?其涨幅中又有多少属于合理范畴?有了这个平台,都能给出合理的答案。

  建议中介绍,湖南稻谷成本价格平台自2011年正式发布以来,定期公布湖南省稻谷的生产成本、收购价格和大米的批发价格、零售价格及其变动情况,已形成一定规模,在农产品成本价格追踪和预测方面积累了经验,可以为全国性重要农产品成本价格平台的搭建和推广提供借鉴。

  通畅信息渠道,促进农产品均衡价格的形成

  代表们建议,要参考湖南省稻谷价格成本发布平台的做法,构建全国层面的重要农产品价格(包括成本、收购、批发、零售价格)综合信息平台。

  建议中阐释说,建立这一平台,可以引导农产品市场价格的舆论导向,提高农民或消费者的决策水平,促进农产品均衡价格的形成;通过监测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到消费全过程价格,有利于减少长流通链条下供需信息的丢失,把握流通过程的加价变化规律;可以为重要农产品价格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帮助制定更科学的农产品价格政策;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国际定价权。

  建议还提出,规范农产品价格测算方法,构建重要农产品价格数据库;支持重要农产品价格的研究工作;建设重要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打造全国统一的大宗农产品交易平台。

 

    粮食主产区应转移出更多农业人口

  李江代表呼吁,实施城镇化战略要高度重视和关注三大问题

  本报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 蒙志军)连日来,城镇化成为在湘全国人大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代表们认为,城镇化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关键就是要实现“人的城镇化”。今天,全国人大代表李江向大会提交建议指出,城镇化已经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涉及很多方面,在实施城镇化战略时有三大问题很少论及,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

  科学设定城镇化目标

  建议提出,我国城镇化的目标可以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方面,一个是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个是生活在大中小城市及村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后者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的,但后者的数值比前者要大。欧美等发达国家非农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90%以上,个别国家甚至达到99%以上。但我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这是因为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只有一亩三分多地。为了确保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基本需求,我们不仅要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要注重提高土地产出率。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保留比发达国家高得多比例的农业人口,对有限的耕地资源进行精耕细作。粗略估计,我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农业人口还需占总人口的20%,换一句话说,人口城市化率大约在80%左右。目标设定问题,是我们制定城镇化战略和具体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实现农村人口村镇化

  “要把村镇建设作为我国城镇化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议中说,“村镇”是指县以下(不含县城)的小城镇和以农业人口为主的集中居住区。据估算,我国未来大约还有35%的人口(含20%左右的农业人口和15%左右的非农业人口)生活在县以下(不含县城)区域,这部分人群同样应该享受现代城市文明。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就是逐步让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向村镇集中。不仅有利于节约土地、减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还可催生新的服务业需求,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完全可以通过政府全面规划、宏观指导及政策支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人口城镇化之路。建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研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在本世纪中叶前基本实现农村人口的村镇化。

  统筹考虑不同地区的村镇化布局

  城镇化战略,要考虑粮食主产区应转移出更多的农业人口。我国目前面临一个农民致富与国家粮食安全的矛盾。这是由我国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所决定的。一户农民只种几亩上十亩地,只相当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户耕种面积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在粮价已与国际接轨的今天,低下的劳动生产率,是我国农民收入低、种粮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像湖南这样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的地区,双季稻种植在逐年减少。因为农民外出打几天工的收入就相当一亩地多种一季水稻的纯收入。长此以往,国家的粮食安全令人担忧。要解决这个问题,惟一的选择就是扩大种粮农民的土地经营规模。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就必须使用耕地、插秧、收割等农业机械。而农业机械的使用只能在平原和丘陵地区进行。这就需要统筹考虑农村不同地区的人口布局或者说村镇化布局。

  建议提出,主产粮地区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应比不适应机械化作业的蔬菜、水果、花卉产区转移出更多的农业人口,以利于粮农家庭经营规模的大幅度提高。建议国家应从规模、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尽快使主产粮区的农民扩大家庭经营规模,增加收入,从而调动种粮的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勇 蒙志军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祁阳新闻网首页